Thursday, May 31, 2007

真道永恒

“因为时候要到,人必厌烦纯正的道理,耳朵发痒,就随从自己的情欲,增添好些师傅,并且掩耳不听真道,偏向荒渺的言语。”(提摩太后书4章3-4节)

中国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早年家境贫寒穷困潦倒,经常衣不遮体食不裹腹。有一年寒冬腊月,接连几日未有进食的他饿昏在一座破庙里。多亏一个善良的婆婆用乞讨捡拾来的腐食烂菜煮成的“千家汤”救活了他。当时的朱元璋觉得那是他有生以来吃的最为香甜的佳肴。于是他问婆婆这是什么汤,婆婆戏称道:“珍珠翡翠白玉汤”。后来做了皇帝,尝遍了天下了山珍海味,吃尽了世上美味佳肴的朱元璋却常常感到饮食乏味,膳餐不香,千方百计找到当年的婆婆给他做“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再次食后的感觉可想而知。

这虽然是个传说中的故事,却如一面镜子真真实实地反映出了我们的人生景况:当我们衣食无忧供应丰富,当我们生活安康日子美满,我们就失去了珍惜感激之心,开始凭着自己的愿望和想象寻找一些原本劣质甚至有害的刺激。我们在信仰上也是如此。生活在自由的国度,可以自由领受神的恩典,全面聆听神的话语,白白得到神的救恩的时候,我们是否也曾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臆说所诱惑?我们是否也曾凭着属世的冲动离开我们信仰的根基?

神赐给我们人的一个特殊礼物就是让我们思考,有勇于探索真理的本能。我们用这样的恩赐开拓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固然不能停留在先前的认识上停滞不前,因为神创造的伟大和我们人类的有限让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掌握神的法则,我们必须经过一代又一代的推陈出新来不断地去发现,去认知。爱因斯坦的理论替代牛顿的理论就是这样的例子。然而回顾我们的文明史,不难发现我们在探索中找到真理的同时也找到了更多的谬误。这些谬误让我们知道,任何有孛于神的法则的企图都将以失败而告终。十八,九世纪人们对永动机的研究就是这样一个失败的例子。

同样地,在我们的信仰上,神允许我们更多更深地去发现和认识他的真理,允许谬误和伪真理存在,以使我们在发现和认识真理的过程中更加仰仗他的智慧而不是我们自己的聪明。但如果我们以自己的骄傲对神丰富的恩典和广博的真理视而不见,而是偏行己路对谬误和伪真理从猎奇到臆测到最后接受,从而对自己的信仰产生动摇,我们将无异于朱元璋那样,在已有的丰富里寻找贫穷,也必然如同对永动机的研究一样永远找不到真理的源头。

保罗在提摩太后书4章3-4节里的这段提醒就是神给我们的提醒,为的是要让我们在信仰上永远能够定睛在神的真道,提防谬误和伪真理的侵蚀。有了这些,什么“达芬奇密码”,什么“犹大福音”,都不会让我们的信仰有所动摇。

Wednesday, May 30, 2007

绝地逢生

“耶和华啊,你忘记我要到几时呢?要到永远吗?你掩面不顾我要到几时呢?”(诗篇13篇1节)

在昨天的新闻里读到这样一则消息:《美国“反战母亲”辛迪·希恩放弃反战抗议活动》。

2004年4月,时年24岁的儿子凯西在伊拉克阵亡后,辛迪曾多次表示为了国家的利益,为了美国的安全,她理解总统布什的选择,也为自己儿子的牺牲骄傲。但在后来真相大白的事实面前,人们开始发现几乎所有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理由都是毫无根据的臆测和欺骗。因此,许多像辛迪这样善良正直的美国人参加到反对伊拉克战争的行列中来。几年来,辛迪为她的反战主张四处奔波,足迹遍布美国各地。为此她多次被捕入狱,婚姻破裂,债台高筑。然而真正让她身心憔悴,不得不在巨大的失望中放弃继续奔走的原因是民主党人在最近有关伊拉克战争拨款法案上的恭手投降,让辛迪感到结束这场战争,让更多的母亲不再遭受失去儿女的痛苦,让更多年轻的士兵能够和其他人一样享受和平的生活的愿望变的虚无缥缈。在作出这样的决定后,这个坚强的母亲潸然泪下,因为“我的儿子死的毫无价值”。

在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不可避免地遇到这样那样的不幸和挫折,生活上的苦难,事业上的损失,感情上的失败,信仰上的危机,无不让我们常常处于无路可走的困境。“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这是我们祖先对处于绝望中我们景况的如实写照。作为基督徒,我们深信神的安排,保守与带领,也深信他不会给超过我们所能承受的困境,但很多时候,我们还会和常人一样丧失希望。“耶和华啊,你忘记我要到几时呢?要到永远吗?你掩面不顾我要到几时呢?”

软弱是我们基督徒引以为豪的一种特性,为的是彰显神的伟大,而不是甘愿自己的弱小而逆来顺受。我们的软弱是向神的软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谦卑虚己,时时处处全身心地仰赖神,在属世的各样困境面前,我们才能坚强。

人的尽头是神的开始。身处绝境的时候不要忘记神的看顾,求神不应的时候不要怀疑他的应许,因为神是信实的,也是慈爱的。“但我倚靠你的慈爱,我的心因你的救恩快乐”(诗篇13篇5节),大卫这样的信念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一生要学习的功课。

Tuesday, May 29, 2007

智慧人生

“得智慧、得聪明的,这人便为有福。因为得智慧胜过得银子,其利益强如精金。”(箴言3章13-14节)

我们在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是把智慧与知识,才华,阅历或教养混为一谈,总以为追求到广博的知识就获得了智慧,得着更多的才华就拥有了智慧,积累了人生的阅历就饱浸了智慧,认识了一些生活哲理就掌握了智慧。然而生活给我们揭示的却是一个个令人失望的现实:我们得到广博知识的结果是发现我们更加无知,我们拥有更多才华并不能给我们相称的觉悟,我们丰富的阅历也无法让我们参透生活的真谛,我们掌握的生活哲理更没有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智慧呢?保罗在哥林多前书中有这样的论述:“我们也讲智慧,但不是世上的智慧”,因为「这世界的智慧,在 神看是愚拙」”。纵览圣经中的智慧书,我们知道真正的智慧是来自神,是关乎一个人的整体品质,是关于做人的道理和生活的艺术的。我们只有通过建立人与神的美好关系,透过认识神这一创造万物的主宰,才能真正明白人生在世的价值,按神的旨意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有了对智慧的正确认识,我们就不难找到智慧。“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9章10节)。而“神的智慧就是基督”(林前1:24),“所积蓄的一切智能知识都在他里面藏着”(西2:3),“神又使他成为我们的智慧”(林前1:30)。因此,只有仰望敬畏神,接受基督做我们的生命,才能寻着属天的智慧。

如果说寻着属天的智慧是看到了我们前程上的航标,那么得着属天智慧则是点燃了我们脚前的灯。圣经告诉我们,得着属天的智慧没有诀窍,更没有捷径。我们必须首先要谦卑地承认真智慧属于神,“不要自以为有智慧”(箴3:7),因为“智慧在活人之地也无处可寻”(伯28:13)。我们要存渴慕的心,凭着信心向神求,“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神,主就必赐给他,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雅1:5-6)。我们要操练过敬虔的生活,“求你指教我们怎样数算自己的日子,好叫我们得着智慧的心“(诗90:12)。我们要心存顺服,时时生活在神话语的光中,“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耶和华的法度确定,能使愚人有智慧”(诗19:7),“你们要谨守遵行,这就是你们在万民眼前的智慧聪明。”

愿那赐人智慧的神用属天的大智慧启示我们,让我们时时明白他的旨意,行事为人都有主的样式,凡事荣耀主的名,因为我们的主耶稣是智慧之子。

在天堂重见

“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帖撒罗尼迦前书四章17节)

我们基督徒所持信的一个盼望就是将来在永生里与神同在的日子。尽管现今在世的日子里还不能想象出那里的真实图景,但我们确信那里是十分美好的。“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他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他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 神要擦去他们一切的眼泪。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号、疼痛,因为以前的事都过去了”,约翰在《启示录》二十一章三至四节关于新天新地的描述是我们确信的依据。

多年前刚信主的时候,一件令人哀痛的事临到我们家,多年未见,远在武汉读书的弟弟在一个意外中离世。母亲为此伤心痛哭,父亲更为这人间之大不幸忧郁万分。当哥哥在悲痛中料理完弟弟的后事打来电话告知详情时,我不能相信自己所听到的事,更无法想象和接受弟弟离开我们的事实。进而,开始为自己没能在弟弟有生之年给他各样的关怀和帮助而自责内疚,痛苦,悲伤,懊悔,抱怨长时间折磨着我的内心。在后来给父母的信中我也是像世人一样近乎无奈地劝慰他们节哀宽受,说我们将来还会在天堂重见。在天堂重见,这样一个微弱的信心对于当时初信主的我和尚未信的家人来说无异于深水里的一根稻草,虽然没有太多救生的指望,却给了我们全家一种前所未有的勇气。今年三月父母来美探亲。最让我们欣慰和喜乐的是他们在来后的第一个主日,在边云波弟兄的布道会上毅然决志信主,成为我们天路上的同路人。我们因此对在天堂重见有了更确实的把握。

在天堂重见,我们基督徒所持信的永生的盼望让我们不畏惧世上的死亡,不抱怨世上的苦难,不计较世上的得失,不留恋世上的财富。我们“常常喜乐,不住的祷告,凡事谢恩”,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名字被记在天上的生命册里,神的新天新地里有我们的位置。

保罗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腓立比书一章23节),我们基督徒如此看待死。“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我既然这样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间,且与你们众人同住,使你们在所信的道上,又长进、又喜乐。”(腓立比书一章24-25节),我们基督徒如此看待生。

骄兵必败

“所以自己以為站得穩的、須要謹慎、免得跌倒 。”(哥林多前书十章12节)

成语“骄兵必败”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又深富哲理的至理名言,出于《汉书:魏相传》中这样一段论述:“恃国家之大,矜人民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这个成语之所以流传千年,并成为人们大到治国安邦,小于修身平家的原则训悔,在于它显而易见又奥妙至深的道理。

骄兵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过高估计自己的实力,二是过低看待敌人的能力。两者虽然都是在敌我力量衡量上的误差,但两个误差的相反走向却最终导致了骄兵心理上的致命错误。兵败赤壁的曹操,大意失荆州的关羽,豪言“我比阿尔卑斯山还高”却遭遇滑铁轳的拿破仑,等等古今中外无数的骄兵,尽管年代不同,国籍有别,都不能避免走向失败这样一个完全相同的命运。

我们基督徒作为耶稣的精兵所面对的敌人是这个世界上一切邪恶的事,包括我们自己的原始罪性所引出的各种恶念劣行。保罗在这节经文里提醒我们的是,不要因为自己得着了神的救恩就过高看待自己的义,而要常常警醒,对周围邪恶的引诱保持敏锐的抵抗力和全身心的战斗力。

骄兵必败。骄兵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属世的邪恶面前,一方面我们不能过高估计自己的抵抗力,要全力仰仗我们的神,因为“在人不能,在神凡事都能”。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轻看邪恶的破坏力,同样要全力仰仗我们的神和祂赐给我们的智慧,日日时时过成圣的生活,因为“靠着爱我们的主, 在这一切的事上,已经得胜有余了。”

Monday, May 28, 2007

箴言拾贝之一

“人若怀里搋火,衣服岂能不烧呢?”(箴言6章27节)

上小学的时候,我所居住的地方正在开发煤矿。在那个十分缺乏的年代,矿山爆破剩余的一些东西就成了我们小孩子喜欢发掘和玩耍的东西,其中不乏没有爆炸的残余炸药和雷管等危险的物品。我的同学里就有被炸坏手脚,炸伤眼睛的。由于严于管教的父母对我们兄弟监督有加,我们少有机会“造次”。但还是有那么一次亲身的体验让我懂得了父母教悔的深刻与重要。

我当时一个十分要好的朋友把一串二十多个引爆雷管送给我做礼物,得到以后我十分兴奋。天天想方设法想引爆它们。在许多设想因为没有必要的设备支持而失败后,我找到了最后也是最原始的办法--砸击。值得庆幸的是当时没有找到家里常用的短把斧头。终于在一个夜里,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爆响,那串雷管中的一个在我用铁锹的砍劈下爆炸了。之后,满脸是血的我在惊慌失措中第一次真真正正地听懂了父母的教训。

“人若怀里搋火,衣服岂能不烧呢?”,这是圣经箴言里记录的所罗门王告诫他儿子远离邪恶的训悔。和我们父辈们常常教训的那样,圣经里充满了许多这样引导儿女走正直道路的智慧言语。人在年少的时候,总想去亲身体验没有经历过的东西。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这是很有价值的学习手段。然而,有许多事情也是我们没有资本去亲身体验的,因为体验的结果可能是毁灭性的。假如当初劈响雷管的不是那把长锹而是一把短斧,爆响后的结果可能就是致残甚至死亡。

在教育子女上,学术界,教育界,甚至平常百姓一直就有两种观点的争论。一种观点认为在养育子女上要多鼓励支持他们自己去经历,去体验,通过这样的亲身实践学会生活中的哲理。另外一种观点侧重于将先辈或自己的经验得失传给子女,以求他们少走弯路,多得益处。勿庸质疑,这两种方式都有其优点,也都有其缺点。同样显而易见的是,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结合,交融两者的特点,扬长避短,那么我们就找到了最具优势的方法。

圣经里的智慧不仅是先辈们的经验总结,更是神亲自的告诫,训悔和引导,为的是让我们世世代代都能走圣洁,公义,正直的道路。

Friday, May 25, 2007

信之所在

“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 不是凭着眼见。”(哥林多后书5章7节)

1905年,世界上迄今公认的最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发表了他改变世界科学进程的著名狭义相对论。偕同之后他提出的广义相对论以及其他伟大的物理理论,爱因斯坦的贡献不仅开创了物理学自牛顿以来的新纪元,而且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

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建立在一个按我们常理根本无法理解的假设之上,那就是著名的光速恒定的假设。按照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察,任何一个运动物体的绝对速度是它参照系的运动速度和它本身在参照系中运动速度的和。按照这样的原理,在一辆奔驰的火车上向前发出的光应该比在地上向同一个方向上发射的光快。但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这两种情况下的光速是一样的。

值得我们今天庆幸的是,当时众多物理学家们并没有因为爱因斯坦假设的“不合理”性而拒绝他的理论,相反地却公认了他的成就并追随他的理论开展了更广泛的研究。之后多年的许多实验和天文观察,不断地证明了爱因斯坦理论的正确性。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如果当时人们以违反常理为由拒绝了爱因斯坦的理论,人类的科学也许还在几百年前的水平上寸步难行。

人们对爱因斯坦假设的接受与认可源于人们对科学公理的接受与认可。所谓科学公理就是一些大家公认,无需,也无法证明的科学假设。只有以公理为基础,科学的理论才得以建立。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科学公理,就没有现代科学。

有一个可以启发我们在信仰上找到正确认知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对科学公理深信不疑?我们为什么从不问自己为什么相信公理?而当我们谈及对神的信仰时,却千方百计地苛求一个实在的证明呢?

科学上讲究证明。我们所知道的证明方法不外乎三种:直接证明,间接证明,反证。其实证明科学公理正确性的方法就是间接证明,通过对公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正确性的论证就可以间接地证明公理本身的正确性。同样,如果一定苛求一个对神的证明的话,我们其实已经间接地证明了。“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籍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委”,保罗在《罗马书》一章二十节中的这段论述不就是我们间接证明的一个明了阐述吗?

但是,坚实的信仰并不是建立在证明之上的。“因我们行事为人是凭着信心, 不是凭着眼见”。我们相信神的存在和万能,是借着他所造之物,包括我们自己。我们相信基督耶稣是神,是借着他智慧,慈爱和真理性的话语。

Thursday, May 24, 2007

从跌倒中兴起

“义人虽七次跌倒, 仍必兴起。”(箴言24章16节)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圣人和模范的传统,这是我们民族积极向上,弃恶扬善的美德,也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得以世代传承,源远流长的原因。圣人和模范成为我们的榜样,得到我们的尊敬,爱戴和追随本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在对待他们的现实态度上,我们却十分极端。我们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神化他们,把他们追捧为至圣至洁,行为,思想,道德俱无懈可击的光辉形象。因此,一旦他们被发现有某种暇疵,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掩盖或美化它们。而在无法遮掩时候,这些榜样就会被贬得一无是处,一文不值,最终让他们遗臭万年。

我们所崇尚的榜样在神的概念里等比于义人,所不同的是义人除了善行美德之外,更有归心向神的本质。然而即便如此,义人还是人,而不是神。他们有人类所共有的罪性,因而也会和常人一样犯错跌倒,更何况在神至高圣洁的标准之下,自古至今世上没有出现过一个真正完美无缺的人。人无完人,我们祖先如此千真万确的总结也正印证了这一点。

因此,正确地认识和对待一个榜样或义人的原则应该是,第一认定义人最根本上是人这一本质,知道他们不可能尽善尽美,万无一失。其次是要允许和宽容义人的跌倒,只要他们承认自己跌倒的事实并勇于承担其后果,就要接纳和包容他们。但是,接纳和包容并不是盲目的姑息任之,而是要遵循第三个原则,鼓励和帮助他们有过改之,给他们重新站起来的机会。除此之外,最后而且也是最难实施的一个原则是要继续宽容他们的多次跌倒,为的是帮助他们最终更加坚强地站立,而不是一倒不起。虽然俗语有“事不过三”之说,我们却要有允许义人跌倒七次的包容力。

“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这是我们文化里鼓励人们改正错误直面未来的正确指导思想。然而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如果没有知罪的本能,没有向往神至圣至洁标准的愿望,再“义”的“义人”也只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跌到中变得愈来愈脆弱,直到最终一蹶不起。

真正的义人是一心向神的义人,因为只有神的公义才能让人知罪,也只有神的救赎才能让人悔改,更只有神的慈爱才能让人的罪得赦免。“义人虽七次跌倒, 仍必兴起。”,只有神才是义人最终兴起的保障。

Wednesday, May 23, 2007

豈可空手回天府

“你......不可空手朝见。”(申命记16章16节)

在我们的教会里,有一个特殊的孩子。他在这个教会出生,在这个教会成长。多年来一个时常让我感动不已的画面是这个孩子主日崇拜奉献时的身影。由于身体方面的原因,他不能像其他的孩子那样有一个同样的童年生活,但他却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学会了爱,敬虔和奉献。他的手里总有一本圣经,尽管在字面上他也许无法读懂;他总是认真地参与成人的敬拜,尽管他有听力上的障碍;他总是面露微笑,喜欢和众人交流,尽管他说不出只言片语;他总是在奉献时恭敬祥和地献上他的一份,尽管在世人的眼里那也许微不足道。但是我们无法否认这个孩子奉献的真诚,无私和敬虔。

奉献是我们基督徒的责任和义务,更是我们一生所要学习的功课。神所喜悦的绝不是我们所奉上的物质财富,因为祂本是万有的主宰。祂要的是我们甘心乐意奉献的心,要的是我们的所有,乃至生命和一生的精力,为祂的圣工所用。

我们的基督信仰的核心是爱,这是主耶稣十字架上的鲜血所彰显出来的,也是祂在世上留给我们的财富和期待。祂期待我们爱弟兄,爱邻舍,甚至爱我们的敌人,但祂更期待我们爱神,爱神的公义,圣洁和永生。这样的爱,诚如主耶稣所教训的那样,不仅要有涌流不息的源头,更要有涌流出去的管道。因为祂的最终期待是恩泽万众,爱及四方。“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马太福音二十八章19-20节)。

所以我们所应该给神的最大,最好的奉献就是做一个合格的管道,把神的爱从鲜活的源头接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让神的爱成为普世的恩典,让神的道成为万民的真理。只有这样,当我们离世见主面的时候才不会感慨自己一生蹉跎了岁月,一事无成。我们才会有保罗那样的信心和满足:“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提摩太后书四章7节)

“兩手空空回到天家 / 能否坦然見主面 / 未領一人歸耶穌 / 全無珍寶獻主前 / 工尚未成我即去 / 何能如此見恩主 / 未領一人歸耶穌 / 豈可空手回天府......”,愿《生命圣诗》里这首诗歌时常提醒我们:我为主做了什么?

Tuesday, May 22, 2007

勿忧虑

“所以我告诉你们,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生命不胜于饮食吗?身体不胜于衣裳吗?”(马太福音6章25节)

美国文学家兼幽默大师马克吐温对人生有这样一段描写:“人自出生后,就为了面包的缘故,以劳力和血汗来斗争着;他们为了争取一点小利益,甚至互相咒骂与打斗。然而年龄无情的抓住他们,病痛也无声的临到他们,羞耻与耻辱夺去了他们的骄傲,空虚使他们显得更谦卑。他们所爱戴的,离开了他们,他们一度所认为享乐的,却使他们成为伤心、痛苦与忧伤之处。病痛与愁烦逐渐地增加在他们身上,最后他们的欲望就死去了,他们的骄傲也消逝了……至终他们所得到的礼物,只有泥土埋葬了他们,他们就这样的离开世界,到底他们的成就归谁呢?”

忧虑可以说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当一个新生儿以哭声开始他在世上的一生,就已经预示着前方将有许多经历让他忧虑。不经事的婴儿为自己的食物和睡眠哭泣,尽管父母早已为他有所有的预备。蹒跚学步的幼儿会为争夺玩具伤心,尽管手里的玩具会瞬间遗忘。青少年,花一样的季节,开始为自己的成长和学业费神。成家立业,步入中年,家庭的收支,子女的教育无不让人操劳。夕暮的晚年,要担忧的是自己的身体和所剩的岁月。所以摩西在诗篇九十篇中会有这样的感慨:“我们一生的年日是七十岁,若是强壮可到八十岁;但其中所矜夸的不过是劳苦愁烦,转眼成空,我们便如飞而去。”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人人都珍惜万分的一生却如此劳苦愁烦呢?又是什么让我们在追求幸福却得到忧愁的矛盾中不能自拔呢?回想《创世纪》中关于上帝造人和人类始祖犯罪的经历,可以看出让人类忧虑不是上帝的本意,却是上帝的旨意,是上帝对人类犯罪惩罚。当亚当和夏娃被赶出伊甸园,人类就不得不为背离神而付上代价。“你必终身劳苦,......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创世纪三章17-19节)。

然而我们的神不仅只是公义而严厉的,更是慈爱而有恩典的。祂并没有因为人类的背离而彻底遗弃他们,反而赐下万物让人能够繁衍生息。祂所期待的就像慈父对待游子那样,希望人类有一天能够悔改而归向祂。纵然面对人类的罪恶深重和顽固不化,祂依旧没有放弃,以祂自己在十字架上的流血牺牲拯救人类,为人类在祂严格的公义和至纯的圣洁面前铺设了一座桥梁,让人类只要对神的救赎有一个信,就能坦然无惧地来到祂的面前。

所以当神,我们的耶稣基督对我们说“不要为生命忧虑吃什么,喝什么。为身体忧虑穿什么。”的时候,实在是神的救赎再次临到我们,让我们回心转意,回归神无忧无虑的乐园。“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 这些东西都要加给你们了。”(马太福音6章33节 )。这就是神对我们救赎的应许,是我们摆脱属世愁烦的唯一良方。

Monday, May 21, 2007

更像主

“我们众人......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如同从主的灵变成的。”(哥林多后书3章18节)

在我们这个社会上,存在着一个叫做“追星族”的社会群体。他们追逐在影星,歌星,体育明星的背后,浩浩荡荡,轰轰烈烈,衬托着明星们所追求的那种效应。尽管根据所追逐对象的不同,这个群体各自为战,互不相扰,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就是唯“星”之马首是瞻。摹仿“星”的举止,穿着“星”的时尚,跟随“星”的言谈,全身上下,里里外外除了没有“星”的长相之外,简直就是“星”的克隆翻版。

对于“追星族”诸多这般独特的行为和心态,我们其实并不难理解。无论他们是崇尚明星们的生活方式,追随明星们的精神荣誉,或是渴望明星们的成就与境界,羡慕明星们的地位和名声,都无可厚非。因为一个健康的社会,人人都有追求和学习榜样的自由。而一个正面高尚,积极进取的榜样会给社会带来同样正面高尚和积极进取的影响。

在我们的基督信仰里,神为我们也树立了一个空前绝后的榜样,那就是道成肉身的主耶稣基督。耶稣基督无罪,圣洁,高尚,谦卑,顺从,忍耐,敬虔,奉献,慈爱与牺牲的品格,是神给我们每一个基督徒的最终人生目标,要的就是让我们在短暂的属世生活里,活出主的样式,彰显神的荣耀。

世上的榜样没有一个不最终褪色,人间的明星没有一个不最终陨落,只有耶稣基督,我们的神亲自为我们树立的榜样永久长存。我们因此所要把持的信念是:耶稣基督是我今生的榜样,我也愿意成为世人的榜样,让世人从我的身上看到基督的样式,体会到父亲神的慈爱。

认识神,亲近神

“认识你独一的真神,并且认识你所差来的耶稣基督, 这就是永生。”(约翰福音17章3节)

凡养过小动物的人都一定很熟悉这样的经历:当你把一只小动物领回对它来说还十分陌生的家,它总是怯生生地对待你的一切举动,包括你对它的照顾,安排,训练和爱抚,它都小心翼翼,尽管你是打心底喜爱这个小动物,并尽你所能想要照顾好它。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开始愿意和你亲近了,开始知道享受你给它安排的一切,开始顺从你的指令,甚至开始能够读懂你的喜怒哀乐。这时候它不再对你存有任何戒心,对你有完全的信任,即便你偶尔惩罚了它,它也不会离你而去。

能有这样美好的结局,有两方面的原因。从你作为收养者来说,有爱惜它,照顾它的愿望,而从它做为被收养者来说,它没有因为开始对你的陌生而放弃去认识你并最终亲近你。正是它这样的努力,最终和你建立了深刻的信赖关系,让它能够体会到你对它的爱而选择全然信靠你。

我们基督徒和神的关系何尝不是如此呢!从我个人做为基督徒的经历,可以坦率地说,在接受洗礼归入基督的那一刻,只能勉强说的上是知道神和相信神,离认识神还差的很远,更不要说去亲近神了。因为神“因信称义”的浩大恩典,我们只要口里承认,心里相信就白白得到了神永生的祝福。但我们神的心意却远非这些。祂希望我们能够更多更全面地认识祂,不仅要认识祂的慈爱,怜悯和恩典,更要认识祂的公义,圣洁和永生。祂也希望我们能够更多更全面地亲近祂,时时遵行祂的旨意,处处体会祂的心意,事事称谢祂的美意,人人认识祂的公义。

认识神,我们首先要渴慕神。当我们的心如同渴慕溪水的鹿一样渴慕神的时候,我们也会像鹿寻找溪水一样去寻求神。“专心寻求我,就必寻见。”(耶二十九13),这是神给寻找祂人的应许。亲近神,要从敬畏神开始。因为只有对神存虔敬恐惧之心,向祂献上祂所应得的榮耀与尊重,我们才能正确认识我们和神的关系,从而凡事顺从神的旨意。“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雅四8),这是神给亲近祂人的回答。

认识神是我们亲近神的开始,亲近神是我们更深刻认识神的方法。

Saturday, May 19, 2007

安息的祝福

“称谢耶和华,歌颂你至高者的名!”(诗篇92篇1节)

诗92篇的分题是“安息的祝福”。

安息日是上帝创造的第七日,是上帝赐福的日子,是属神子民安息劳作分別为圣的日子。当年以色列人蒙神拯救脱离了埃及的奴役,為了纪念上帝的救赎大恩,他们遵守安息日。之后以色列人在旷野里奔波,耶和华神降吗哪于他们为食,但在“安息日”却不降吗哪,以色列人因此第六日可收取兩天的份额。守安息日被神列入摩西十戒,指定为敬拜上帝的日子。

传统的安息日是从星期五日落到星期六日落的时段,后来受古罗马帝國的影响,被更改到星期日。現代的主日(即星期日)便因此成为大部分基督徒进行崇拜的安息日。

安息日是神给人设立的,但却是为神而设立的。神让人遵守安息日,为的是要纪念神创造万物的恩典,也是神让人辛苦劳作有安息的恩典。当初人类始祖亚当夏娃因为违背神的旨意被赶出伊甸园的时候,神惩罚人类,“你一生日日劳苦才能得到吃食”(创世纪三章十七节),但慈爱的神并没有因此而彻底抛弃人类,而是让人在六日辛苦劳作之后,有一个安息的日子来到神的面前,敬拜赞美,认罪求恕。

在旧约时代,神对守安息日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六日要劳碌做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这一日......无论何工都不可做。”(出埃及记20章9-10节),“你們要谨慎、不要在安息日担什么担子、进入耶路撒冷的各门,也不要在安息日、从家中担出担子去。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只要以安息日为圣日。”(耶利米书17章21-22节),“谨守安息日而不干犯......如此行、如此持守的人、便为有福。”(以赛亚书56章2节)。

但是谨守安息日,不能像主耶稣时代的文士和法利赛人那样教条呆板,假冒为善,因为神期望在安息日里看到人敬神爱人的心,而只不是表面的行为。主耶稣在安息日里依然赶鬼治病,拯救世人就是很具榜样性的例外。主耶稣说“我问你们、在安息日行善行恶、救命害命、那样是可以的呢。”(路加福音6章9节),“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马可福音2章27节)。

做为基督徒,我们应该谨守神的安息日,大胆地回绝安息日加班的要求。因为这不仅仅是为了我们的肉体因劳碌得安息,更是为了我们的灵魂能够亲近神,得洁净,得安宁。但面对能够荣神益人的事,我们也当挺身而出,安息是为了主安息,劳作也是为了主劳作。

Friday, May 18, 2007

救赎--人类的指望

“你们得赎、......乃是凭着基督的宝血。”(彼得前书1章18-19节)

应该说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宗教都是明确或隐含地认为人性有罪的,不然它们不会殊路同归地在各自的经文中强调与人为善的道理。但是,相似的教义并不等同于相同的真理性,自然也就不会引向相同的结果。

对于罪,除基督教以外,几乎所有其他的宗教都是强调用自己行为来得以克服。印度教注重对今世的约束以求达到某种程度上的自救,以使来生有个好的处境。佛教所看到的是欲望产生罪恶,因而追求自律和修行达到涅磐,从而把欲望的火吹灭。回教信奉的是通过行善和宗教虔诚来得到将来的赏赐。

惟独基督教认为人的罪不能依靠自己的行为得以清洗,必须通过救赎才能达到神至高公义和圣洁的标准。而耶稣基督作为道成肉身的神和一个举世无双的真正完人,用他十字架上圣洁无罪的牺牲赎去了世人的罪,使得恶贯满盈的人能够因为对耶稣的信坦然无惧地来到至高公义的神面前,并成为神慈爱恩泽下的儿女。

回想我们每个人所走过的人生,无论是伟大还是渺小,高尚还是卑微,富贵还是贫穷,无一例外都是有心向善而无力回天,无一例外都会在罪恶的诱惑面前跌倒不起。我们没有自我约束吗?我们没有品德修行吗?我们没有信奉神灵吗?但我们依旧深陷罪中,没有指望。这一切连同我们的祖先所走过的千百年人类历史,无不宣告了人类自救的失败。

我们因此需要救赎,一个来自我们人类以外的可以在神面前称为圣洁的救赎。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有一个救赎,就是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所成就的救赎。

Thursday, May 17, 2007

升天的意义

“我们......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上帝的儿子耶稣。”(希伯来书4章14节)

今天是基督升天的日子。和圣诞节,复活节一样,这是一个基督教信仰里重要的里程碑。

基督教信仰里一条最基本的信义就是我们相信救主耶稣基督,宇宙中唯一真神的独生子,为人类的罪和救赎被钉死在残酷的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在世显现四十天,坚固门徒,传达使命,然后升天,坐在全能者上帝的右边。

关于基督复活后的升天,圣经里有这样的记载。“耶稣领他们到伯大尼的对面,就举手给他们祝福。正祝福的时候,他就离开他们,被带到天上去了。他们就拜他,大大地欢喜,回耶路撒冷去,常在殿里称颂上帝。”(路加福音二十四章50-53节),“主耶稣和他们说完了话,后来被接到天上,坐在上帝的右边。门徒出去,到处宣传福音。主和他们同在,用神迹随着,证实所传的道。阿们!”(马可福音十六章19-20节)。耶稣在世时也曾暗示过:“倘若你们看见人子升到他原来所在之处,怎么样呢?”(约翰福音六章62节)。

做为基督徒,如果我们相信救主耶稣的降生,无罪受死和死里复活,那么我们也坚信耶稣的升天。耶稣的升天,“。。并不是进了人手所造的圣所。。乃是进了天堂。。”(来伯来书九章24节 )。启示录里,约翰所看到天上的异像里,坐在宝座上的就是主耶稣。

和主耶稣为拯救而来的伟大降生,为赎买而献上的伟大牺牲,为福音而展示的伟大复活一样,主耶稣在今日的升天同样意义非凡。

首先耶稣的升天是以他的人性形体从地而升,按照神无暇的公义标准,这说明他的人性已臻于属天荣耀的完满境界,同时也说明了耶稣是一个完全的神和完全的人的完美统一。这种神人合一的奥秘,所揭示的正是“道成肉身”的深刻道理。

其次耶稣的升天是带着伤痕而去的。正如Dr G Campbell Morgan所论述的那样,如果是耶稣的完全人性,将上帝的荣耀在人面前完全启示出来,那么耶稣的伤痕,则将上帝受了伤的心在人眼前启示出来。如此以恩典的彰显,完成了伟大的救赎。

耶稣的升天完成了神的救赎,标志着一个新的神人关系的开始。我们从此在天上有了一位至爱良友,坐在宝座上的耶稣,他是体恤我们一切软弱的上帝。我们因此确信,将来当我们离开尘世的时候,不是走入黑暗的虚无,而是走向主耶稣所在的圣洁光明的天堂。

对于我们所处的凡世来说,耶稣的升天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就是圣灵的降临。耶稣说过:“。。我去是与你们有益的,我若不去,保惠师就不到你们这里来;我若去,就差他来。”(约翰福音十六章7节)。这标志着三位一体的真神从此完全体现。圣灵的时代是一个需要信心的时代,需要相信耶稣已作成的工作,需要相信他留给我们的每一句教诲。

因此,耶稣的升天不是一种完结,而是一种开始,于神如此,于人更是如此,因为这样的开始对于信的人来说就是光明,就是盼望,就是永生。

注:文中关于耶稣升天意义部分的探讨节选编辑自《跟随基督的脚踪行:第一百七十七课 - 耶稣的升天》。

Wednesday, May 16, 2007

天国需要童心

“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神国的,正是这样的人。”(马可福音10章14节)

上周末带一家人外出购物的路上,同妻谈起了前一天傍晚下班路上险些被一辆卡车追尾相撞的经历。当时我正快速行驶在3号高速公路上,后视镜中可以看到尾随而来的是一辆高大坚实的皮卡。这个虽算不上是庞然大物的卡车头上装有更加坚实的防撞护拦,三横两纵,碗口粗的管状钢架在车头前半尺多处把整个车头包裹严实,一副不惧天地的霸气。真是越不想什么就越来什么,当行驶到一个众多车流交汇处时,前面的车辆紧急减速,导致我不得不紧急刹车。可身后那个霸气十足的皮卡似乎全然没有减速的迹象,仍然高速从后奔来。千钧一发之际,皮卡司机终于意识到了危险,“嘎----!”伴随着一声尖锐刺耳的紧急刹车声,皮卡冲上了路肩边道,在我的右边镜后不远处停了下来。一场危险被避免了,但皮卡司机脸上流露出的惊恐和我自己脑后飓然升起的冷风,让我们都惊恐万分。

“多亏我临危不惧,......”,在妻面前自擂的话音未落,后座传来八岁儿子一半教诲,一半陈述的话语:“爸爸,你应该知道是神救了你。”,沉着,确信又认真。

很多时候我们成人总以为自己比孩子懂的更多,包括很多像我这样的基督徒,圣经读了很多,理解也算深刻,敬拜祷告一样尊行。然而,又有多少时候我们有孩子们一样的信心和信心的确据呢?这是主耶稣的这段事迹说讲述的神国信息的主题。

天国需要像孩子们那样天真无邪,用心灵和诚实敬拜神的人!

活水

“你们来看!有一个人将我素来所行的一切事都给我说出来了。”(约翰福音4章29节)

中国的敦煌有一个美丽的月牙泉,地处当地著名的鸣沙山环抱之中,因其一汪清泉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水质甘冽,澄清如镜。流沙与泉水之间仅数十米之隔。千百年来,月牙泉虽饱经干旱而未枯竭,流沙围困而未消失,沙泉共生,泉沙共存,成为“天下奇观”。然而,不幸的是这一真正的荒漠甘泉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水域面积由上世纪60年代20多亩锐减到现在的8亩多,水深由曾经的七八米降低到1米,并且还以每年20-30厘米的速度持续下降。究其根源,是月牙泉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地下水的过度开采使其断源。

死海是位于以色列和约旦之间的一个内陆盐湖。约旦河从其北部注入,无出口。进水量大致与蒸发量相等,为世界上盐度最高的天然水体之一。湖岸亦富含盐份,生物在湖中与周围地区均难生存,故称“死海”。《创世记》中所记载的上帝毁灭的两个罪恶之城所多玛与蛾摩拉都沉没于死海南部水底。

两片湖泊,储存的本来都是生命所不可缺的水。月牙泉因为水源的枯竭而濒临消失,死海因为没有流出的渠道而成为死亡之海。

约翰福音4章29节所记载的这段经节是一个堕落的撒玛利亚妇人得到耶稣救赎之后向众人高声宣扬的一句话。这个撒玛利亚妇人因为堕落而羞于见人,只敢在行人稀少的炎热正午外出取用生活所必须的水。在雅各井边,她遇到了等候她的耶稣。“你若知道神的恩赐,和对你说给我水喝的是谁,你必早求祂,祂也必早给了你活水。”“凡喝这水的,还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赐的水就永远不渴;我所赐的水,要在他里头成为泉源,直涌到永生。”就是这样,主耶稣将生命的活水赐给了认罪悔改的撒玛利亚妇人,而这个得救的妇人也不再羞愧害怕,大胆将神的救恩传讲给众人。

“流水不腐”,生命的活水需要有涌流不止的源头,那是神的公义,慈爱和真理。生命的活水也需要有流出的渠道,这是我们基督徒传讲神的公义,慈爱和真理的义务。

Monday, May 14, 2007

敬神为人当表里如一

“他们一切所做的事都是要叫人看见”(马太福音23:5)

记得年幼的时候,常常会看到一些因灾荒而行乞的人。我不愿意称呼这些人为“乞丐”,因为他们尽管衣衫褴褛面黄肌瘦,但枯涩无神的眼中透露着的还是无邪的真诚。每当有这样的人敲门,艰难操持的母亲一定会尽她所能分发一些食品。谁成想在当今经济大潮的涌动下,这一非万不得已而为之的求生之计竟然成了一种职业,一种不劳而获,贪得无厌,丧失尊严,骗取同情的职业。在大陆许多城市里都能看到这样的身影,他们破衣烂衫,蓬头垢面,或有伤残,或拖儿带女,以一成不变的狡邪言辞和麻木不仁的空虚心灵骗取着他人的同情,乞讨着各样的施舍。在上了几次当之后,我不再轻易相信眼里所看到的情景。就连颇具同情心的母亲都时常提醒我们免受欺骗。

那么到底是什么让人们对最起码的同情都要设一道防线?又是什么让人在行施善良时都要小心翼翼?答案是清晰的。当人的行为丧失了表里如一的本质,当人的内心为邪恶的欲望所填满的时候,乞丐都会丧失做为乞丐尊严。

《马太福音》二十三章耶稣所斥责的文士和法利赛人的种种行为,如自以为义,假冒为善,搬弄教条,自高自大,疏于律己,严格律人,金玉其外,言而不行等等,以一言以蔽之都是表里不一。耶稣基督的斥责可谓酣畅淋漓,直抵要害。然而每每读后,我们的心情却没有快畅,只有沉重。

因而,当时常提醒我们自己,在热心宣扬神的话语,努力为主做工的时候,如果不能表里如一地活出主的样式,那么我们所行所做的无疑也像主耶稣所斥责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一样,无异于披着乞丐外衣的乞丐,乞讨着人们的赞赏,骗取着人们的信任。

“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他,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他。”(约翰福音4:23),这是主耶稣的教训,我们当如是行。

馨香母徳

“她開口就發智慧,她舌上有仁慈的法則, 她觀察家務、並不喫閒飯。 她的儿女起来称她有福,她的丈夫也称赞她。”(箴言31章26至28节)

凡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都十分熟悉“孟母三迁”的故事。说的是两千多年前孟子的母亲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有个高尚健康的生活环境,不惜辛劳,三次搬迁。是这样一个有远见卓识母亲的养育,成就了影响中国道德文化千年至今的一代宗师。

“岳母刺字”,又一个在中国文化中有深远影响的故事。姑且不论岳飞母亲的作为是否合宜现代的价值观,不可否认的是这样一位胸怀宽广母亲的管教,培养了中国历史上一位智勇双全的爱国英雄。

当邱吉尔成为英国首相后,有人问他的母亲是否为有一个做首相的儿子感到骄傲时,邱吉尔的母亲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她不仅为邱吉尔骄傲,也同样为她另一个在田间挖土豆的农夫儿子骄傲。是这样一个慈爱广博母亲的卓识,荡涤了人们世俗势利的目光,让她的孩子们不论权高位重或是卑微平凡,都能够不卑不亢,自尊自立。

一个真实的故事,发生在奥地利。一位名叫索菲娅的母亲带女儿在阿尔卑斯山滑雪时不幸遇到雪崩。虽然侥幸爬出了积雪的埋覆,却在漫漫雪野中迷了路。饥寒交迫之中,女儿陷入昏迷。为了拯救自己的女儿,索菲娅毅然割腕,用自己的鲜血在雪地上向救援人员发出信号。是这样一个自我牺牲母亲的生命,不仅挽救了自己的女儿,更让人们看到母爱的无私和伟大。

摩西的母亲约基别凭着对神的坚定信念,不仅敢于违抗埃及法老的命令,保护了摩西的生命,而且屈尊以仆佣的身份在王宫里养育了摩西,并教导他敬畏神,信从神,为神所用的道理。是这样一个母亲的属神智慧,造就了以色列历史上的杰出领袖和人类信仰史上的信心伟人。

我们自己的母亲,也许因为平凡而默默无闻,因为卑微而不见经传,因为琐事而无功无就,因为操劳而满目风霜。但她们一样的养育,一样的管教,一样的博爱,一样的牺牲,一样的智慧也造就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今天。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如果借用雨果的这句名言来看我们的母亲,我们可以不夸张地说:“比心灵更宽阔的是母亲的智慧和胸怀!”

Saturday, May 12, 2007

波澜不惊的根本

“亲爱的弟兄啊,有火炼的试验临到你们, 不要以为奇怪。”(彼得前书4章12节)

泰坦尼克号(Titanic,铁达尼号),是20世纪初英国制造的一艘豪华客轮,由于她在当时无与伦比的吨位和精美设计,被认为是“永不沉没的”巨轮。然而不幸的是她却在1912年4月15日从南安普顿至纽约的处女航中,在大西洋撞上冰山而沉没。由于缺少足够的救生艇以及救助船只的迟到,导致1500人葬生冰冷的海底,造成了在和平时期最严重的一次航海事故。

这场被认为是20世纪人间十大灾难之一的海难震惊了国际社会。因为除了这场灾难的巨大损失之外,它还再一次向人显明了人类和人类的技术在上帝的自然法则之下是如何的渺小和无能为力。

近百年过去了,这场人间的悲剧还时常为人们记起。詹姆斯·卡梅伦(James Cameron)导演的同名电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影片中,尽管以一段臆造的陈腐爱情故事作为剧情主线是一个败笔,但其恢宏的场面和对人性在灾难面前的真实描写还是让影片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佳作。

无论是真实的泰坦尼克事件还是影片里的情节,有两段异曲同工的故事让我时时有触及灵魂的感动。第一个是发生在那场海难中的一段真实的故事。船沉大海以后,落水的人中有很多连救生衣都没有来得及穿上。看着在寒冷的海水中挣扎着的人们,一个牧师十分镇定地作出一个选择,把自己的救生衣让给了他人。“你还没有得到救赎和永生,你比我更需要它”,这是牧师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第二个故事是电影里的一段情节。作为影片中一个不很重要的配角,泰坦尼克号上的四人弦乐队在人们尽皆惊慌失措中疲于奔命时,自始至终沉着认真地演着奏动人的乐曲。直到最后一个音符从他们的琴弦上飞过后,才打算散去各自求生。然而就在乐长《Nearer my God to Thee》的旋律重新飘荡在死亡笼罩的夜空时,所有的琴师都又回到他们的岗位,向那些惊慌失措、悲哀绝望的人们送去平安的慰冀,恒久的盼望和永生的美好。

两个故事中,无论是牧师还是乐队,他们和其他人一样也渴望美好的人生。然而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是他们能够遇险不惊,处之泰然。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他们有如此的不同呢?从他们的身份和演奏乐曲的背景不难知道,他们并不是什么超凡的伟人,有超凡的毅力。但他们是真正属神的人,有着对天国的十分把握和对神赐永生的殷切盼望。

作为基督徒,我们都知道所走的这条信仰的道路是人稀路窄的崎途,世界还有许多地方布满压制、敌视,以至公然的逼迫,世俗的人们还会常常耻笑,诋毁和诽谤我们的信仰,世间的诱惑更会软化,侵害和腐蚀我们的根基。在种种这些面前,我们能做到处乱不惊,荣辱不惊,试炼不惊吗?

靠着我们自己,我们断然不能。但靠着我们的神,我们一切都能!

使徒彼得这里所提醒的就是,我们基督徒不仅要时时对各样的试炼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更要心存战胜试炼的勇气和信心,因为我们的力量是来自我们万事可托的神。

Friday, May 11, 2007

学会信靠

“我的肉体和我的心肠衰残,但上帝是我心里的力量,又是我的福分,直到永远。”(诗篇73篇26节)

最近和一个朋友相约吃饭,其间他谈起了一些工作上的不愉快。这个朋友属于经历丰富,知识渊博又谦虚友善的那种人,在工作上认真负责,在技术上独当一面。一年前,公司在开展一个新项目时,他被安排做了许多系统构架方面的基础性工作。有了这些坚实的基础,项目进展十分顺利。从这点来讲他是项目中必不可少的灵魂人物。然而当产品进入系统整合和用户测试阶段的时候,他却很少有机会表现人前。相应地也很少有机会得到赏识和提拔,也没有人再记得他在项目中的巨大贡献了。眼看着别人一个个春风得意,他为自己得到的不公平待遇苦恼万分。于是他想一走了之,即便放弃许多利润空间很大的股票期权也再所不惜。

本来觉得凭自己的经验和技能,换个工作应该易如反掌。可不顺的是在和几家公司面谈之后,至今还没有得到一个机会。最合他心意的一次机会居然因为他太有经验了而被一个心胸狭窄的经理无端拒绝。面试中那些用来考评新毕业生或技术生手的过程也让他倍感屈辱。

感谢神!这个是基督徒的朋友很快就从沮丧和痛苦中走出。按他自己的话说,不是因为自己有超人的豁达,也不是因为自己无可奈何,是因为他开始将这件事交托给神。他相信无论是去是留,神都会有美好的安排。和往常一样,他依然安心于现在的工作,同时不放弃寻找新的机会,只是心情开朗,心境平和了许多。

基督徒灵命操练中重要的一课是要学会信靠,学会放下自己的一厢之愿,把命运交托给神,顺从神的安排。然而选择信靠并不是因为我们对前途的无所知晓而不得不悲观地接受的宿命,更不是因为我们苦于人生在世的短暂而自暴自弃。我们选择信靠实在是因为天父的无比慈爱和祂无微不至的眷顾。

“你也深知我一切所行的”(诗篇139篇3节),“就是你们的头发,也都被数过了”(马太福饮10章30节),没有神的许可,一只渺小的飞鸟,一片轻微的树叶都不会衰落,更何况神的儿女呢!因此我们选择信靠,我们因为有这样对神的信念而选择对神的依靠。

然而,选择信靠神不单单只是信靠神会给的顺境中的应许,更要信靠神的逆境中的安排。在逆境中放下自我,听从神的旨意,才是我们更需要的功课。“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天父的无穷的智慧和博大的慈爱让我们深信,祂永远都会给最好的于属祂的儿女,即便是那些属世眼中的种种苦难,艰险,逆境和悲哀,我们都应该相信祂有我们现时还无法测透的美好意愿。

“看哪!我在这里,愿他凭自己的意旨待我。”(撒母耳记下十五章二十六节),学会大卫这样的信靠和顺服,神必会如恩待大卫那样恩待我们。

Thursday, May 10, 2007

“耶稣说:『你们说我是谁?』西门彼得回答说:『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儿子。』”[马太福音16章15-16节]

但凡有信仰的人,无论他信的是什么,都离不开一个“信”字。信,从字面上讲其意义不难理解,就是认可,同意,确认一件事的合理性。然而当涉及到如何实践一个人的信时,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崇尚科学的人们常常以理性自居,凡事都追求所谓科学上的证明。认为只有证明了的东西才可信。孰不知人的有限和人所知的有限让人根本无法证明所有的事。因而,以此作为可信或不可信的根据无异于坐井观天。更何况即便是当今最严谨的科学也都是建立在一些“可信”而无需证明的公理之上。

关于对基督耶稣的信仰也是一样,千百年来,尤其是发达进步的今天,我们所遇到的各种挑战的根本还是信与不信。不信的人千方百计寻找证据证明他们的不信,信而不坚的人也随波逐流试图用科学的方法证明自己信的不愚蠢。于是相关的考古发现被争来论去,基因科技被用来验明正身,传言臆测成了怀疑的根据,诽谤诋毁被捧若珠玑。

马太福音16章里记载的耶稣的这句问话,实在不是因为耶稣不清楚自己是谁,更不是耶稣想知道自己的名誉地位如何,而是要让他的门徒们清楚并确信他们的信仰。西门彼得既然能够果敢坚定地回答耶稣的问题,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胆怯面对世间的中伤和怀疑呢?!

对基督耶稣的信和不信是个简单的二元逻辑问题,没有中间其他的选择。如果“不信”是因为不能证明“信”而不信的话,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同样的逻辑证明我们的“信”。“信”的反面是“不信”,如果“信”所信的是“是”,那么“不信”就是在信“否”。如果我们因为不能证明“是”而走向“不信”,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因为无法证明“否”而走向“信”呢?神的伟大和神创造的伟大都让我们清楚地知道,证明“是”和证明“否”都是有同样难度的无解难题。

感谢神!我们的信仰不是建立在“证明”之上,而是建立在"末见之事的确据”之上,这就是神的创造,神的作为,神的救赎,神的博爱和神的永恒。作为基督徒,我们没有必要因为缺乏证明而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的信从神而来,又复归于神。

那么就让我们像西门彼得那样,果敢坚决地用信徒信经再次向世人宣告:

“我信上帝,即全能之圣父,创造天地之主。

我信其独生之圣子,我主耶稣基督;我信耶稣为受圣灵感动之童贞女马利亚所生;我信耶稣在本丢彼拉多手下遇难,被钉十字架,死而埋葬,降至阴间,第三日从死复活,升天,坐于全能之上帝圣父之右;后必自彼处降临,审判生人死人。

我信圣灵;我信圣而公之教会;我信圣徒相通;我信赦罪之恩;我信身死后必复活;我信永生。阿们!”

Wednesday, May 9, 2007

神创造历史

“然而耶和華他的神因大衛的緣故,仍使他在耶路撒冷有燈光,叫他兒子接續他作王,堅立耶路撒冷。 因為大衛除了赫人烏利亞那件事,都是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一生沒有違背耶和華一切所吩咐的。 ”[列王纪上十五章四至五节]

史学界历来就有“英雄创造历史”和“人民创造历史”的争论。当然,这里所说的“创造”实际指的是记录在史书中,能勾勒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存亡兴衰的事迹。历史的长河自古至今绵延不断,奔涌不息,凡生活过的人,无论高贵或是平常,都会多少对他所处的时代产生影响,这是“人民创造说”的根据。然而不容否认的是,纵览古今中外各类史书,帝王将相,时代精英往往是其中的主角。圣经中的列王记,中国的二十四史都是这样的例子。

同样是帝王将相的故事,同样是褒明鞑昏的主题,但比较列王记和二十四史中的记录,我们不难发现两者显著的差别。

其中第一个差别是有神与无神的差别。按列王记中的记录,贤明之君都是因为顺服神,行神所喜悦的事而贤明,他们的贤明源自神的公义。二十四史中记录的贤明之君则尽皆因为他们自己有圣贤之德而贤明,即或有稍有神的影子,也只不过是处于辅助地位的天道罢了。

居其次的第二个差别是人性人化和人性神化的差别。列王记中秉持神唯一公义的标准,在鞭鞑昏庸,褒奖贤明的主题下,如实记录每一个王的行为,即便是合神心意的一代明君大卫,也丝毫没有粉饰他的一切,他一生中所行唯一悖逆神的夺乌利亚之妻,害其丧命的事,被如实记录下来。相比之下,二十四史对贤明之君则多歌功颂德,少揭短评缺。盛唐明君李世民虽然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辉煌,然而他玄武门之变弑兄戮弟的罪恶却被粉饰成锦。究其根本,这还是一个有神与无神的差别。没有神的地方,人就成了神。

中国史学界自古以来就以追求“实录”为最高准则。然而在没有神的至高和公义的时候,这样的追求最终就像我们千百年走过的历史一样被片面曲录在史书中。

回到人们关于谁创造历史的争论,不是英雄,也不是人民,是神自己在创造历史。

Tuesday, May 8, 2007

阳光之旅之四:飞往洛山矶

芝加哥,飞往加州的飞机冲破乌云时的感受,如同夏日冲凉一样舒爽。一洗过去几个小时尾随而来的风雪和内心种种不安,云层上端一尘不染的晴空终于让人找回了度假所应有的感觉。说到感觉,用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个人体验,真是既朴素又贴切。用不着苛求自己搜肠刮肚寻找那些华丽的词藻,也用不着佯装高雅千方百计品出别人描述过的味道,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我感受到了也就足够了。正入一瓶酿造精美的葡萄酒,在味觉灵敏的品酒师的口中细细咂么时的感觉,并不一定就比我等平常饮者引项豪酌来得感觉更好。坐在西南航空公司陈旧简陋的737上,伴随着窗外明朗的阳光和看起来十分诱人的划过机翼的风,心情和蓝天一样平和,谁能说在经济舱里卷缩着的感觉和躺卧在加勒比海和风熙熙的沙滩上有所不同呢。

机身下方团团簇簇的云层,于万变中呈现不变的洁白,高处倾泻下的阳光让交叠着的拱弧曲线呈柔和的立体感和一触可及的温暖感,折射到眼中的景色因此明亮但不刺眼。蓝天,白云,阳光,简单的色彩,简单的组合,一望无际的雷同并不枯燥乏味。高速飞行中,我们的飞机在这样的背景下显得缓慢而孤单,投射到云层上的阴影是唯一忠实的旅伴。飞行约半个小时后,脚下的景观开始有所变化。缭绕着的烟雾般的残云透露出远方地面的景象,山峦起伏,白黄交错,依旧是寒冷中的苍凉,但距离让我们不再有所恐惧。随着飞机向西南行进,曼彻斯特和芝加哥的阴云被远远甩在了身后。晴朗的天空让我们对机下的河山一览无余。从白雪皑皑的北部原野到苍凉荒芜的中部群山,从湖泊密布的东部平川到峡谷纵横的南部荒原,世界在眼里变得小巧,时空在此刻瞬息万千。

在这样的平静中,如果不是早已掉入DS游戏中,儿子应该早就开嚷了,“Are we there yet ?”,每次外出都能频频听到的声音。女儿沉浸在自己的书中,她这个年纪正是喜好阅读的季节。妻在一本残圈的购物指南中坚韧不拔地找寻着,每一样稍有新鲜感的发现都会传来打断思路的呼喊。而我还是喜欢沉浸在自己的回忆中,随意想一些过去的事情。思路如天马行空,忽此忽彼,没有约束的意识简直就像没有约束的权利一样为所愈为。

过去的事情在回忆中总是美好无比,这也许是人为什么总感到光阴虚度的缘故吧。当思路把几乎过去数年的感慨在无限留恋中回味了个遍后,西南航空公司的初次印象和芝加哥候机的情景在几个小时后的现在又成了颇具把玩的收藏了,只不过在还没有成为古董之先,太过清晰的细节还不具有岁月磨损后剩下的朦胧美意。

西南航空服务的简陋直让人想起梁生宝买稻种时一分钱掰成两半花的动人情节。买票不对号,只划分四个组在登机时有个大约的先后,上了飞机就随便坐了。不知道这样的举措能为航空公司省下多少花费,我却一直坚信这样做了就有它的道理。其实,对于我和妻这类凡事好赶早的人来说,应该是件好事。但初次经历还会有让人悬心不下的感受。自打买票后那天起,印度铁路客运的景象就总是挥之不去。成千上万的人衣衫褴褛,昂首挺胸悬于车外,令人生畏的壮观。幸好坐飞机不像早年在国内时搭乘小公共,上晚了就得站着或者用自带的小马扎。一个箩卜一个坑,座位总会有的。

候机时不曾耽搁,排列B 组三甲,最起码能坐到中部的“好”座。陆续后来的乘客多也能遵守秩序,自觉形成一个FIFO的队列。所以,直到一对印度“老”夫妇的出现,等候的心情总体是快娱的。这对夫妇六十开外,五短身材,男着褐色西服,女缠民族服装,手携行李数个,一先一后径直奔向队首,側立一旁,旁若无人。此一举动警觉了队首的两家,尽皆纷纷起立前趋,有千钧悬于一发之势。一家四口也随之紧张起来,拖儿带女,摒息注目,临战前的空气冷凝于登机口周围。检票时,老夫妇果然当仁不让,健步如飞,欲来个先斩后奏。谢天谢地,检票的洋大婶眼里揉不得沙子,客客气气将两位“请”到队尾,丝毫不容辩解,顿时一切化险为夷。

飞机起飞时,浓浓的云雾笼罩着整个城市。伴随着尽快逃离的迫切,俯瞰缭绕着昏暗的芝加哥城,一种莫名的压抑笼罩心头。隔着或浓或淡的潮气,灰黑色的大楼一幢幢死一般的寂静,黝黑的街道浸泡在阴冷的水中。忙碌的街景在高处观看如同显微镜下的细菌,做布朗式盲动,杂乱而无章。这种典型的好莱坞影片中颓废的未来世界景象一直为我所不忍视,更不是此次出行的基调,于是开始校正自己的心态,好让这阳光之旅少有阴霾。这样的阴沉色调让我想起了舞剧《白毛女》最后迎解放的那一幕。伴随着高昂鲜亮的《太阳出来了》,光芒四射的太阳驱散黑暗照耀四方。当我们的飞机冲破阴云奔向阳光的瞬间,这样的感受就是在那一瞬如洗的爽快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从遐想中回到现实,飞机继续沿着太阳升起的方向飞行,如同朝日时刻陪伴着我们,一路漫长开启了我们这阳光之旅的真正开端。历时近五个小时的飞行,享受足了丽日晴光,当因久坐不动而引发的疲劳开始令人厌倦的时候,我们的终点站洛山矶到了,点缀在零星的棕榈树的翠绿之中,洛山矶的阳光和我们想象中一样。

探险和顺服

十多年前,当我们的一个弟兄选择离开当时已经十分令人羡慕的工作岗位,开始创业的时候,他和妻子都不知道前途如何,也没有奢望日后的巨大成功。然而踏出那一步的选择,最终让他们不仅在物质生活上得到了可观的效益,更让他们有精力和财力全时间地参与神的各样事工。

不可知之事或不可知之处对于要去经历的人来说就是探险,而当这样的事或去处攸关我们的根本得失的时候更是如此。面对不可知的前途,我们很多时候都会望而却步,选择避开或至多选择用一个较为稳妥的方法去面对。“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古训和我们自己现实的经验都告诉我们,风险和收获不仅仅是并存,而且成正比例并存。

对于神的旨意,我们常常也是这样。很多时候,每当看到神的异象,却不明白神的计划时,我们的选择多是凭借自己的决断而鲜有当即顺服者,其结果不言而喻。当日后看到神的工并没有因为我们自己的选择而耽搁,而是在选择了顺服的弟兄姊妹的奉献中得以成就时,我们的悔意比失去了世上各样成功机会时的悔意定有过之而无不及。

以斯帖记四章所讲的末底改向身居波斯王后地位的以斯帖传达神的旨意,让她设法拯救受迫害的犹大人时,以斯帖也曾因为自己地位甚至性命的挂虑,试图回避。但当神的话语再次借末底改向她强烈地显明时,她没有再次顾虑自己的得失,没有再次推委,毅然决然选择了面见国王。

以斯帖选择未蒙召面见国王是冒了极大风险的。她虽然贵为王后,但在当时十分注重权力结构的波斯,如果没有国王的旨意,擅自入见王面,也会被等同于叛国罪处死。但当末底改向她提醒,至高之神比君王更具权威时,她选择了顺服,成就了神对犹大人的拯救。

“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时刻醒察我们所处的环境和地位,聆听神的旨意,焉知我们的处境不是为神的某项事工而设的呢?

“For life’s adventure, Lord, I ask
Courage and faith for every task;
A heart kept clean by high desire,
A conscience purged by holy fire.” —McDermand

以斯帖记四章十三至十七节

“末底改托人回复以斯帖说:「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

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以斯帖就吩咐人回报末底改说:

「你当去招聚书珊城所有的犹大人,为我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宫女也要这样禁食。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我若死就死吧!」

于是末底改照以斯帖一切所吩咐的去行。”

Monday, May 7, 2007

祷告拾零

“因此,我在父面前屈膝, 。。。。。。求他按着他丰盛的荣耀,借着他的灵,叫你们心里的力量刚强起来,使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叫你们的爱心,有根有基”[以弗所书三章十四至十七节]

初信主时,我们就如同不更事的婴孩,把祷告当做向神祈求这样那样实实在在好处的手段。每当得着慈爱的应允,我们才欢天喜地。逐渐地,我们学会了领受神的拒绝,能更多地体会和顺服神的安排。直到有一天,当我们开始祈求更为属神的东西的时候,做为一个基督信仰者,我们可以说是更进了一层,然而做为神的儿女,我们也不能因此忽视了做婴孩时曾经得到的那些属世的祝福。

其实神给我们的祷告特权一直就是一个全方位的,正如我们铭心深刻的主祷文里所说的那样。我们为神的国祷告,因为那是我们最美好的家,我们为神的话语祷告,因为那是我们生命的源泉,我们为自己的救恕祷告,因为那是父神浩大的恩典,我们也为日用饮食祷告,因为那是父神创造的奇迹。

在今天的“每日灵粮”里,作者Dave Branon也讲到了祷告的全方位性。一位作者的朋友在她的代祷清单里说:“我的灵魂很困惑,请祈祷让我明白;我的身体很疲倦,请祈祷让我得安息;我的感情很脆弱,请祈祷让我坚强;我的精神很忧虑,请祈祷让我平安!”

是的,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的劳碌,每一天的寻求,每一天的挂虑,每一天的渴望何尝不是这样需要得到全方位的满足呢?然而除了神,又有什么还可以让我们得到真正的全方位满足呢?

神让我们在灵魂上得到满足,因为神的真理去除困惑,引向释诠;神让我们身体上得到满足,因为神的看顾才是护佑和安息;神让我们感情上得到满足,因为神给我们带来希望;神让我们精神上得到满足,因为神的话语让我们找到属神的平安!

我们需要学会全方位的祷告,因为这不仅是神的应许,更是我们全身心仰赖神的实践。

“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 愿你的国 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 我们日 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我们免 了人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们。”

立志存照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发现立志去做一件事是多么难。

日渐的成熟让我们处处脚踏实地,什么是可行的,什么是不可行的,似乎总是了然于胸,“有所为,有所不为”,仿佛自己找到了中庸之谛。

现实的积累让我们事事谨小慎微,这样的风险,那样的后果,总要全面彻底估算清楚了,才得出既定好的那个“以不变应万变”的结论。

生活的琐碎又让我们时时瞻前顾后,怎样数算得失,如何决定取舍,思前想后,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算了!

前途的不可知更让我们常常畏首畏尾,为来年积蓄,为将来准备的美好愿望,最终却成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无限感慨。

如此,我们失去了机会,更失去了时光。

作为基督徒,如果我们当真认为这些世俗的立志都将最终朽坏,那么又是什么阻碍了我们立志去做那些存留久远的事呢?我们不也是常常立志读经祷告,过圣洁的生活吗?暂且不论奉献自己,全然事奉的高远境界,力所能及的基督徒的立志我们又实践了多少呢?

“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却由不得我”,是我们的症结所在。

哀大莫过心死,愚极莫若无志。我们并不需要苛求自己非得像信仰的伟人们那样“志当存高远”,然而,平凡的生活更需要贫而有志,因为“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志不在年高,立志不厌年长,但既立志,当行之。

回想自己信仰的这许多,多少次蒙福感动的时刻也曾立志无数。然而很少能够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秉行至今。最近受许多弟兄姊妹的平凡事奉的感动,决心再次从小做起,跟随“每日灵粮”开始过一种有规律的读经生活。

立此志以存照。

Wednesday, May 2, 2007

《I Wanna Be Like You》

《I Wanna Be Like You》是非常喜欢的卡通片《The Jungle Book》中的一首插曲。一个月前,女儿小学最后一年的年级汇演也是改编自这个故事。全年级六十多个学生参加了演出。由于舞台狭小,场面多少有些零乱,但却不乏壮观。

女儿在剧中扮演的是一枝小花,尽管只是个静态角色,却因为有几句独唱台词而显得举足轻重。在众多学生中能得到这样一个角色已经很不容易了。女儿为此起早贪黑,排演月余,演出非常成功。
令人至今内疚和不安的是,演出完毕后,和女儿因为演出方面的评论产生了一些误解。今日又想起这首女儿,儿子都也很喜欢唱的歌,算是给自己提个醒吧。


Now I'm the king of the swingers
Oh, the jungle VIP
I've reached the top and had to stop
And that's what botherin' me
I wanna be a man, mancub
And stroll right into town
And be just like the other men
I'm tired of monkeyin' around!

Oh, oobee doo
I wanna be like you
I wanna walk like you
Talk like you, too
You'll see it's true
An ape like me
Can learn to be humen too

( Gee, cousin Louie
You're doin' real good

Now here's your part of the deal, cuz
Lay the secret on me of man's red fire

But I don't know how to make fire )

Now don't try to kid me, mancub
I made a deal with you
What I desire is man's red fire
To make my dream come true
Give me the secret, mancub
Clue me what to do
Give me the power of man's red flower
So I can be like you

You!
I wanna be like you
I wanna talk like you
Walk like you, too
You'll see it's true
Someone like me
Can learn to be
Like someone like me
Can learn to be
Like someone like you
Can learn to be
Like someone like me!

Tuesday, May 1, 2007

What if there is only echo

Oct. 4th, 2006

Speaking in another language is not a easy thing. Just like you had to give up the comfortable bed in your warm and cozy home and sleep in a cold and dark travel tent in the desert. But the bottom line you have to draw for youself is that there is always somthing in your life you can not do much with it. Then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 Give up ? That is most likely the worst you can do.

Having even a slight stream of hope is always enjoyable and delightful. Then why don’t you choose this way.

A friend asked at lunch time, “Are you busy ?”. Answer is “yes, too busy to think about anything else…”. “How can you be that busy unless you are busy counting money ?”. “I am busy counting my days” answered with a smile in my heart. Indeed, I was busy doing what even myself do not know. But still there is some moment to cheer myself up.

Did a quick fix for the problem a coworker was bothered for quite a while. He gave me a big praise: “You are so efficient, like a V4 car engine!”, “Why v4 not V6 ?” I expected to be valued more. “Because it is not only powerful but also very gas efficient !”. “Then I’d rather be a bull-powered cart.” Another moment I feel the sunlight in the cloudy day!

Hello world!

Oct. 3rd, 2006

It is definitely not a single time I ever heard the stroy about someone who is capable of understanding or even speaking the language of another spcies. As a normal person, maybe too normal to be even just a little special and have to choose to be similar to the 99% majority of the world population, I am not even the one who can speak in another language as free as I want.

Speaking in another language is always like you eat some kind of food that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what you have been used to in your past 20, 30 or even 40 years. It might be very tasteful at the first bite for the brand new experience it brought to your mouth. It might also enjoy your stomach for a period of time for the nutrition you might never have in your old menu. In the occasions that you have to find out all good excuses for you to keep going on with it, there are always something good to say. An undeniable fact is, however, you love what you are used to more than something new, you miss what you are used to when you are no longer satisfied with just the fresh taste, for what you are used to is already part of yourself.

More than two decades back when I was praised by my school teacher that I had the gift of writing something, I did take it serious even thongh I eventually did not choose what she wished me to be, and I even have to left what I used to behind in the dust of myown past.

Now, I try to speak in another langu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