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北美时,曾对这里木质结构的住房十分不以为然。总觉得一个“破木架子”既没有结构上的美感,又缺乏艺术气息。平铺直叙的外表和单纯体积上的锋芒毕露无情地挤压着现代人本来就日渐势微的想象空间。相应地,其功用的部分就更是一目了然了。加之廉价低劣的建筑材质,简易速成的构筑方式,这个社会所特有的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的浮躁由此一览无余。
不知道为什么古人在温饱堪忧的情况下,竟有那样的闲情逸致,花那样大的心思,又不计工本地去雕琢自己的每一寸空间。崇尚仙然逍遥的东方人,以檐牙高角勾勒亭台楼阁,小桥流水点缀前庭后院。追求严谨思辩的西方人,则循弧弦勾股设计城堡宫殿,精雕细琢装饰巷尾街头。所以每当自己面对一个个这样流露着灵性的绝世之作时,无不在欣赏赞叹之余对古人的执着和沉稳肃敬万分。
较之居住的新英格兰地区,渥太华的住宅在建筑和材料上要略微考究一些。从独门独户各自成府的豪宅,到毗连成片经济实用的TOWNHOUSE,虽然也都是木质的主体结构,但大多会在门脸的一面墙上额外贴加色彩不同的砖材。尽管也只是薄薄的一层,让人对其不觉中另眼相看。首先是整体上结实牢靠的第一印象,其次观感上也因砖质的踏实和砖色的深沉而悦目几分。再加上各种装饰的点缀,虽然也多是现代工业批量生产的能以假乱真的简易型材,一街住宅在稍显风格雷同之外,还是多少渗透出隐隐约约的美感。住宅区的街道也在符合现代高效顺畅的前提下,被人工地弯出一些曲折迂回。摈弃了过于追求街道四通八达的十字方格式布局,当通则通,当塞则塞,让居住的人们在方便出入的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享受类似欧洲小城里阡街陌巷般的幽静。
妻妹家的房子是那种适合低中产阶级居住的TOWNHOUSE,每四或六个单元一幢,紧密相邻大约有数百幢之多。如此多住户构成的巨大社区,由于房屋在设计和布局上的流畅和谐,以及色彩装饰方面的变化,并不显得零乱拥挤。相反地却充分体现了加拿大所追求的人与人之间友善交往的精神理念。每家每户用栅栏围起来的狭小庭院,在提供了足够让人享受雅静的个人空间的同时,又不拖累出许多的园艺工作。正所谓大小适中,不多不少。邻居之间举目相望,鸡犬相闻,颇为和谐安祥。
室内的巧妙布局将有限的空间合理分配,迂回多变的风格又让这样的分配多了一层“山穷水尽,柳暗花明”的色彩。再安置以大小适中,色彩合宜的家具,装饰上清秀雅致的画幅,灯光下温馨之意油然而生。
妻妹一家五年前由国内直接移民而来。相比我们那些年所经历的,其实已经比我们更早的前辈们轻松了许多的辛苦,他们是十分幸运的。仅仅经受了短短几个月的跨文化冲击,在带来的银行存款动之甚少时,就开始了喜讯频传的好日子。先是妻妹夫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薪奉比先他而来的朋友还高。接着妻妹顺利通过托福并开始入学深造,再接着就是取得驾照,买车,买房。一年多的时间把我们多少年才有的相似经历浓缩起来,过得欣喜有效,有滋有味。
我们的日子因为他们的到来多出了一则规律。每当遥远的北方有电话来,那一定是有大大小小喜讯的日子。去年妻妹结束了学业,在工作还不是很好找的时候,先是找到毕业实习的机会,不久又转为正式雇员。欢乐还没来得及尽情品味,据说已经被“超”出来是个儿子的第二个孩子快要来了。这对于已有一女的他们,无疑又是锦上添花的一喜。
妻妹一家快乐的日子让我们欣慰,也让我们期待。欣慰的是他们已经安家立业,期待的则是他们在将来的繁忙中不要过于为物质上的追求而失去了家的温馨,家的意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